共计 2727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西班牙电影大师阿莫多瓦执导生涯将近五十年,他的第 24 部最新作品,是他的第一部全英语长片《隔壁房间》。这当然是现年七十五岁的阿莫多瓦的一次新尝试。那麽一个有趣的问题便出现了:那些过去阿莫多瓦作品里的尖锐、大胆与热情,能够忠实搬移到这个纽约故事里吗?而来自伦敦的蒂妲史云顿与出生自北卡的茱莉安摩尔,是否能重现阿莫多瓦镜头前的那些经典角色?也许这些问题都不是重点,而《隔壁房间》仍然能给你一段引发深思的时光。
《隔壁房间》电影剧情介绍:蒂妲史云顿、茱莉安摩尔两位影后演绎生命最后对话
战地记者玛莎(蒂妲史云顿 饰)与作家英格丽(茱莉安摩尔 饰)数十年前相遇,自此她们成了一生好友。英格丽已数年不见玛莎,如今却得知她已是癌症末期。英格丽想为好友做些什麽,但玛莎却需要她协助进行秘密计划:玛莎决定在癌症吞噬她之前,自行了结生命。英格丽决定陪伴玛莎,她们无话不谈,聊起人生过去的秘密、后悔、与现在的恐惧….. 直到最后的那一天来临。
《隔壁房间》或许是“非正统”的阿莫多瓦电影……
先说丑话,《隔壁房间》尽管荣获了 2024 年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,同时又入围了四项欧洲电影大奖。但是,这并不是最好的阿莫多瓦作品。可能是因为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的作品《告诉我,你受了什麽苦?》,因此,阿莫多瓦决定将其改编成一部美国电影。虽然《隔壁房间》有蒂妲与茱莉安这两位美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演员,虽然《隔壁房间》有伊拉克战争、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、与美国大草原上的孤屋,但是,阿莫多瓦的影迷们,很难不对《隔壁房间》产生某种违和感。
因为阿莫多瓦过去作品里那些精巧的台词,以及西班牙语激昂声调里才能表现的激昂情绪,都消失了大半。这不代表《隔壁房间》真的很沉闷,但除了我们在画面上仍然能看到大量的阿莫多瓦招牌式跳色,以及无处不在的红色之外,从音声传来的阿莫多瓦味已经淡了许多。故事的某些转折(例如健身房或药物来源)也有点沦为工具化(提供笑点或简化交代),无法重现那些阿莫多瓦经典的浑然天成。
丑话说完了,橘越淮为枳,也不是只有西班牙电影大师会有这种异地发展产生的问题。问题是,尽管《隔壁房间》是部有点“变味”或“非正统”的阿莫多瓦作品。可是,这仍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:在两位女神近身较劲之下,《隔壁房间》忠实地呈现了人类如何试图直面死亡的过程,以及在这个过程中,一位好友能起到什麽样的作用。
从选角到角色设定,二元对比下带来的精采戏剧角力
作家英格丽否定死亡,她不喜欢它,也不认为它正常。一心求生的她,却被迫接受了一心求死的玛莎遗愿。蒂妲与茱莉安原本就是演员天平上的两个极端,由她们来饰演处处相反、却能相知相惜的好友,实在是选角上的成功。而在这部大部分时间都仅有两名演员在银幕上的电影里,更需要她们的表演,去说服观众、并诠释剧情主题。可以说,如果你本是她们的粉丝,这部电影未看就绝对值得票价。
这是一场激烈的较劲,毕竟战地记者与长时间打电脑的作家,本来就是两个极端。而现在,死亡成为她们之中无可回避的难题。自称活得像个男人,无畏地走遍各大战争,过去连外型都像个嬉皮的玛莎,来到癌症末期,也掩饰不了内心的脆弱;反过来,讨厌死亡、生活平顺、又是畅销作家、甚至都算不上玛莎最知心好友的英格丽,却被迫勇敢陪玛莎走最后一程,还要成为第一个发现失去她的人。
两人种种面向都是对立,却又因此被对方吸引,甚至因此彼此性格与立场倒转,《隔壁房间》里有大量的二元对比,十分有趣。
透过《隔壁房间》平实而温暖地面对死亡课题
《隔壁房间》很多部分是玛莎的回忆片段,她如何在违法的状况下独立完成安乐死目标的部分,只是草率带过。重点在于她如何做出了这个选择,与在死亡必然来临前,自然涌出的往日心结与不舍。而在玛莎侃侃而谈她与女儿的决裂经过、她与前夫的关系、她对死亡的观点中,我们更加全面性地了解这个角色的个性与形象。
因此,《隔壁房间》事实上很难被爆雷,因为它压根没有什麽峰回路转的剧情(它甚至与小说原着有很大差异)。玛莎与英格丽也没有像《遗愿清单》那样漫游四处,冒险式的完成遗愿。玛莎的不舍都在回忆之中,而那些不舍都没有现时能够挽救的馀地,错误都已经过去,遗憾已经造成,将死之人只能一遍遍回忆那些失落的过去,因为这也是她现在仅剩的部分。
自行安乐死听起来很残忍,但《隔壁房间》却让这件事变得很温暖,原因在于英格丽这个角色。电影其实并没有太多介绍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,我们也看不到玛莎与英格丽有什麽共同回忆(例如她们过去在纽约发展时如何相处),英格丽的使力之处,在于现在如何面对玛莎的死亡。这部电影里没有阴谋与计算,英格丽无私地去面对挚友之死,同时面对自己最恐惧的死亡,她不是铁血硬汉,她自然地感到苦闷、惊慌与痛苦,而茱莉安诠释这些情绪,让你觉得跟她很近很亲。
所以,《隔壁房间》呈现了两个能让观众感到亲近的真实角色,自然在无形中感受到她们面对这个难解问题时的考量与情绪。安乐死是一种逃避?还是一种尊严体现?这部电影并没有站在高位指导你哪种想法才是对的,相反的,就算你支持安乐死,也可以从中看出实行的困难性——你很难找到至少一个人陪你走过最后这一段,而这一段路程的艰辛,是任何人都很难面对的。
玛莎极度诚实,她很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与好恶,她也不愿在身体不堪负荷时,还要恳求他人协助。但在这样坚强的形象下,《隔壁房间》还是能在许多地方,呈现玛莎的脆弱。她虽然过去在战场上看惯生死,笑谈“性爱才是不怕死的理由”,但如今她已难再度尝试,只能用过去的爱情回忆来安慰自己;她其实与英格丽一样惧怕死亡,恨透这些难受的医疗过程,更害怕自己在记忆力快速煺化的状况下,无力达到目标。玛莎的恐慌与焦虑,在蒂妲一贯冷酷的面孔上,不时出现。
《隔壁房间》电影评价心得
所以你其实还是可以说,《隔壁房间》仍然是很阿莫多瓦的作品。因为你知道,安乐死哪有这麽简单(你有办法在暗网到药物吗?);你要如何租到一个能够安乐死的陌生房产;有谁愿意帮你守密,还愿意看你安乐死?《隔壁房间》其实是很魔幻与不真实的,这部份很阿莫多瓦。但阿莫多瓦同时能在这种非现实里,或是疯癫到浮夸的角色里,去体现人类最根本的真实情感,或是体现人类最终极的大哉问,而《隔壁房间》做到了这两点。
而且,看完《隔壁房间》,你一样会有那种熟悉的安心感,那种跑完马拉松后虽然疲累却安详的感觉。死是我们每个人都一定要回答的难题,很多人放弃回答,只是闭着眼睛等待它。《隔壁房间》没有真的告诉你应该如何作答,但它给了一个好提议:你应当让别人陪着你,做出那个你坚信的回答,至少,那会给你回答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