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年度歌单里,为什么总有那几首老歌?解密“青春BGM”背后的脑科学

4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1366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为什么青春期爱听的音乐总能陪伴我们最久?这背后是深刻的脑科学原理。

无论是穿梭于拥挤的通勤地铁,埋首于繁杂的工作,还是在做家务的间隙,现代人早已习惯了点开音乐播放器,让熟悉的旋律成为背景音。这不仅能驱散孤单,也为略显单调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。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:当歌单里某首熟悉的旋律响起,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,仿佛一秒回到了少年时代?时间似乎从未流逝,一切都熟悉得令人心安,又忍不住向往。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,你绝非孤身一人。

“记忆高峰期”效应:人生中最难忘的,为何总是那几年

科学研究早已证实,我们对于青少年到初入社会这一阶段的记忆,远比人生中任何其他时期都更加鲜活和深刻。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“记忆高峰期”(Reminiscence Bump)。尤其是在10岁到30岁之间,我们的大脑似乎对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有着特殊的“亲和力”,因为这正是我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、塑造完整人格的黄金时期。

我们开始挣脱父母的羽翼,渴望掌握自己的人生;我们遇见了往后余生中最重要的挚友;我们经历了第一次怦然心动与撕心裂肺的 heartbreak;还有初涉社会时的种种磨砺……这些青春期的“第一次”体验,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养成。与此同时,我们的大脑记忆系统也正处于巅峰状态,自然而然地会将此时的种种印象深深烙印在脑海中,这其中,当然也包括那些一路相伴的音乐。

耳机与音乐是青春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达志影像

不止是怀旧:青春的旋律如何与我们的大脑深度绑定

威斯敏斯特大学的认知神经心理学教授凯瑟琳·洛夫戴(Catherine Loveday)曾花费八年时间研究音乐与记忆的关系。她发现,即便是八十多岁的长者,在听到他们年轻时流行的音乐时,依然能瞬间被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这种奇妙的“穿越感”,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情结在作祟,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神经科学依据。

音乐记忆之所以如此持久,是因为它们被储存在大脑中一个相对“安全”的区域,这一区域具有更强的韧性,能够更好地抵抗因年龄增长而导致的记忆衰退。当我们听到熟悉的歌曲时,大脑的“奖赏通路”会变得异常活跃,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和催产素——这与我们品尝美食或尽情舞动时产生的愉悦生理反应如出一辙。

更关键的是,音乐在生理层面上,早已和我们的个人记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。毕业典礼上响起的校歌,与初恋分着同一副耳机听的卡带……当音乐与我们人生中的关键时刻重叠,它就不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,而是化作了情感记忆本身,成为我们生命故事的一部分。

和朋友一起分享音乐的青春岁月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达志影像

你的青春歌单:每一首,都是一个通往过去的故事

研究表明,人们选择播放一首歌,最常见的原因是“它让我想起了某个人”。音乐,早已成为我们人际关系的无形桥梁。当我们被某段旋律击中,脑海中浮现的,往往不只是当时的场景,更有那些与我们一同分享这段旋律的、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人。

这也解释了,为何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在音乐中重温那些生命里的关键时刻——因为这些记忆,不断强化着我们对“我是谁”的认知。你青春歌单里的每一首歌,都是你人生故事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章节。

因此,下次再被一首老歌触动,不必感叹自己耽于怀旧。那不过是大脑与旋律联手施展的一场温柔魔法,将我们与那些塑造了“自我”的人、事、物重新连接。在这快节奏的奔忙中,或许我们都需要偶尔按下那个播放键,让青春的旋律,带我们重返一切开始的地方。

正文完
 0
lucky
版权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,由 lucky 于2025-09-01发表,共计1366字。
转载说明: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-4.0协议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评论(没有评论)